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黄河“几”字湾南岸,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28万。近年来,杭锦旗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防控能力的有效载体,坚持以农牧区防控为切入点,规避资金短缺短板,精心构筑起了在相对经济落后条件下的“低投入、高成效”治安防控体系新格局,实现了技防基本覆盖、发案持续下降的工作目标。
高站位谋划布局,以点带面。先后将“雪亮工程”“北疆云·智慧公安”建设列入全旗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结合社会治安总体状况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以问题为导向,成立课题组针对难点、瓶颈专题进行调研分析,制定符合本地的解决方案。将锡尼镇第一派出所和伊和乌素第一派出所作为试点工程,先行先试探索开展建设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和技术支持,鼓励通信运营商积极参与,多模式、多网络、多渠道探索开展建设。为突破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采取“公安倡导、群众参与、企业让利”的建设模式,争取群众支持,企业让利共建共享。针对治安管理重点区域,试行在锡尼镇镇区开展“+个探头照街面”,发动每一条街道的“老字号商户”主动完善视频监控建设;派出所在商户已建成的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增加1路以上智能感知前端,扩大公共区域覆盖面,切实打造技防一条街。试行在伊和乌素农区开展“微雪亮”工程建设,鼓励乡村道路必经的“中心户”以及种植或养殖规模大的“庄园户”在自家门口屋后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派出所在中心户已建成的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增加1路以上智能感知前端覆盖道路,对过往的人、车实时抓拍,通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降低成本延伸防控触角,通过企业争取相关优惠政策,赠送VPN宽带或手机卡副卡,实现不增加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的运行费用的基础上实现视频联网。实践表明,各行业开展前端建设,将视频全部联网接入公安“智慧城市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建设资金,也同步提高了各行业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规范化实战运行,丰富联网方式。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建设标准放在“微雪亮”建设的首位,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上级要求建设。所提供的摄像机全部满足GB/T 28181-2016标准,带智能感知前端全部满足GA/T 1400,达到200万像素以上,低照度,且能够符合“鄂尔多斯视频大数据”抓要求的设备。灵活组网方式。在各苏木镇镇区可以依托公安自由网络进行联网,在偏远的农牧区可以通过有线互联网或4G互联网进行联网,在重点部位及安装智能前端的点位可以使用VPN宽带或4G/5G物联网接入,争取不增加群众费用的前提下开展视频联网。实践表明,一方面将科技成果融入到农村牧区社会治理,有效破解了农牧区发案率高、案件侦破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极大延伸视频监控的覆盖面,实战成效明显。
项目精准实施,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在锡尼镇、伊和乌素、巴拉贡、塔然高勒等苏木镇全面推进“+个探头照街面”和“微雪亮”建设,稳步推进街道两侧、村口、路口及乡村集镇视频覆盖及智能感知前端建设,镇区视频盲区、乡村道路、农牧区小聚居治安防控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低投入、高成效”破解了公共视频覆盖不足的难题。同时,为偏远山区精准打击提供便利条件,破解了农村牧区在治安管理和刑事案件过程中证据固定的难题,形成了追踪轨迹、研判行动、识别布控等一整套流程体系,对社会面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特别是“微雪亮”的推广,为乡村振兴警务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将其应用到乡村道路交通管理、苏木镇综合执法、群众救助等环节,不仅拓宽了为民服务的新路径,而且调动了群众为平安建设的热情,切实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为社会管理水平提供更多空间。
近年来,通过建设与应用相互融合,加快智能感知前端部署,截至目前,较单方面投资建设、运营节约资金近100万余元,节约80%左右,全面提升了公安机关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推动视频监控建设向“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目标迈进。
杭锦旗始终将“低投入、高成效”的建设模式,作为公安信息化建设理念,科学布建前端采集设备,搭建智能感知平台,将部分公共部位视频向群众开放,真正做到让千千万万的“草原卫士”守护百姓安宁,也让千千万万双群众的眼睛成为平安城市的视频巡逻员,成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