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4月11日电(郭其钰 傅宏波)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全天候巡逻不停的治安民警、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驻村警务室、随处可见的义警身影、“一窗通办”的公安政务服务……在浙江杭州,“平安”为新时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写下了生动注脚。
据统计,杭州有效刑事治安警情、八类刑事案件发案、传统侵财案件连续10年实现“三下降”。
数智赋能 创新“前端防控”
亮剑攻坚,为了万家灯火;予民心安,更在街头巷陌。
“你们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杭州的先进、安全、温暖”。这是杭州市公安局近日收到的一封感谢信。写信者尧女士来自湖北,在杭州辛苦打拼多年攒下近49万元,准备回老家盖新房。然而尧女士接到自称省外一刑侦大队民警的电话,称其涉嫌一起洗钱案件。
不到5分钟,接到反诈平台预警的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城厢派出所民警许锋便带队赶到,对尧女士进行成功劝阻。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是数字化改革的核心,近年来杭州公安依托“浙警智治·杭州警务操作系统”和警企战略合作矩阵,建立预警中心、迭代预警模型、完善预防机制,研发“雷震子”“听风者”“觅天使”等预警模型,配套形成预警发现、二次研判、核查反馈的闭环处置机制。
如萧山区公安分局建起该省首家警、企、院实体化联合运行的现代警务研究基地——云啸研究院。这是个作战能力超前的预警系统: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破获后,云啸研究院很快研发出预警模型,在一电商仓库内锁定了类似案件的几名犯罪嫌疑人。
据统计,去年杭州公安累计下发预警指令3.9万余条,成功预警各类案事件风险390余起,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把治安防控的触角延伸到最前端。
剥离“副业” 做精“减负增效”
“有困难找警察”已是家喻户晓的共识,但事事公安“兜底”也曾一度令基层警务不堪重负。如今,这一现象在杭州正悄然发生变革。
杭州启动全国首个“政府110”非警务报警分流处置体系,从原来公安“统包大揽”,逐步过渡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及镇街跨部门协作联动协同,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如为破解非警务报警占比高、分流难、影响公安主业等难题,杭州以镇街警网协同为切入点,推动非警务报警归口处理、源头治理,构建市、区县、镇街三级分流体系,确保事前“分得出去、分得规范”、事中“落得下去、承接得了”、事后“化解得了、控制得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24小时运行的综合信息指挥室为‘小脑’,整合执法力量、综管队伍、调解员、网格员等基层治理力量2.8万人为‘手脚’,年处置非警务报警50余万起,占有效警情30%以上。”杭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1月—3月,杭州非警务报警分流率达52%,同比去年上升约27个百分点。
同时,杭州公安今年还出台110与12345高效对接处置方案,加强“一人多警、一地多警、重复报警”多维研判。
群防群治 共享“平安红利”
近日,外卖小哥叶贵冬、火锅食材店老板江健力向警方反映了同一个顾客的异常情况。接警后,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及时避免了一起悲剧。之后警方对叶贵冬、江健力进行表彰并授予他们治安荣誉奖章。
这是杭州群防群治的一次体现,也是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杭州已有义警120余万人。
杭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管理支队支队长叶红介绍,杭州公安多年打造义警品牌,研发义警数字驾驶舱、“杭义码”、支付宝招募平台,建立激励奖励工作机制,形成了“公民警校”“武林大妈”“西子义警”“物联会”“桐君哨兵”等义警矩阵,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2年,杭州公安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3万余起,因矛盾纠纷引发的伤害类案件同比下降35%。
协同共治,才能实现善治。今年杭州公安还深入开展“千警强网格”“千校进村社”行动,依托社区警务室(站)等警务支点和邻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社会资源,在该市建成千所集“义警发动、安防教育、技能培训、警务协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警校,打造警民携手、四治融合的基层警务新阵地。(完)